出自《漫步華爾街:10條投資金律》 |
大學同學C是我羨慕的對象,出自大稻埕餅舖老店大家族的她其實不愁吃穿,大學畢業後,拿著大學實習期間的積蓄(新臺幣10萬元)以及家人資助(新臺幣10萬元),總計新臺幣20萬左右,辦了簽證,去了澳洲遊學。
而我早早地出了社會,開始了社畜人生,也結婚的早、生的早,於是逐漸地,聚會她們覺得我無趣,討論的,都是我對不上的遊學經驗以及生活的多采多姿。
今(2021)年突然發現,大學同學C的限時動態貼了買股資訊,內容大概是她想買觀光股,然後詢問爸爸能不能買,而爸爸不看好,但她不死心衝進去買,然後套住的狀態。
下列是我與大學同學C的對話:
其實我想説的是,看很多理財書不代表要買股玩短期,但我知道她聽不進去,就不提了。(婚後的她,沒多久有了身孕,而懷孕初期有出血狀況,便離職當了家庭主婦;老公職業是廚師,家庭每月收入不多,大約新臺幣3萬元左右,原租屋在娘家附近,每月租金新臺幣2.5萬元,後來舉家搬回娘家住)
希望有一天她理解,「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的硬道理,轉而改變投資策略,不然其實只是在玩左手換右手的遊戲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