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假如沒有踏進指數投資,將會如何?

一時好奇,如果沒有踏進指數投資,照著原本的標的,也能確實積累資產嗎?

於是,搜尋著基金比較網站,將自民國99年定期定額的標的(國泰國泰/國泰小龍/國泰科技生化基金)輸入進去比較,得出下面的畫面:

09/09績效比較

09/09績效比較

理解這般比較是不公平的,但自己也清楚,若當初思想未變,肯定自民國99年一路定期定額至今,因為在民國108年才停扣全數贖回,轉投ETF懷抱。

為什麼當初的標的都是國泰的呢?當時覺得需要走的久、不會被清算的基金,就算獲利不高也沒關係,加上國泰保戶到投信定期定額基金沒有額外手續費,所以當初才一直定期定額國泰的基金。
現在看來,對於提升總資產,應該還是不能的,為什麼?有下列幾點原因:
應該還會停留在獲利20%時出場,出場後再重頭定期定額的歸零循環,不會,也不敢重壓所有身家;出場的資金,隨著創新高也不一定會再丟進去,現在想想,這種出場又進場的循環,在創新高的狀態下幹嘛多此一舉。(L同事K,曾對我說,他每3個月都要轉換基金一次,因為有規定同一支基金不能持有超過3個月的鬼話...)
從下圖看得出來,中間的差距就是被基金內扣費用吃掉大半,更不用說,若真20%獲利出場,還要在場外等多久?全數資金被卡住沒有活用,真能提升總資產嗎?
定期定額基金後,內心會一直期待獲利20%時出場,所以不一定能好好專心地工作,或好好思考事情,而基金淨值,需要2天的時間確定(海外就更久)。
09/09績效比較

引用師傅講的: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感謝N年前的自己,並衷心期盼未來能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