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業遊民:一個德國遊民血淚拚搏三十年的街頭人生》封面 |
平鋪直敘的方式,有種魔力會讓人ㄧ直想追,趁著零碎時間盡速讀完。
每週牽著小胖保走在台北車站,察覺遊民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情況,遊民不再晝伏夜出,而是大剌剌地沿著車站外牆躺或坐著。
小胖保:媽媽,為什麼他們都要躺在這裡呢?
我:......
答不上來,是因為我知道背後有許多成因,也絕對不是像人們常常隨意脫口的:不讀書或好吃懶作以後就會變這樣,大概要等小胖保再大一些再解釋他較能理解(?)
---------------------------------------------------------------------------------------------------------------------------
以下截取自OPENBOOK好書獎決選評審王浩一針對本書推薦語: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64257
理查·布洛克斯(Richard Brox,作者)的父母經歷二次大戰,雖在集中營倖存下來,但始終活在戰爭的創傷中,抱持著對人生的怨懟。家庭溫暖的缺乏讓他開始接觸毒品,出入各種青少年機構,直至雙親去世,他住進臨時安置所,開啟長達三十多年的街頭掙扎生存戰。
透過公共圖書館裡的電腦,作者自己摸索電腦操作,在網路上開始寫日記,分享其浪跡全德國、在街頭求生習得的各種方法技巧,揭露許多街頭的陰暗面、體制的歧視與暴力冷血駭人,協助許多處境相同的遊民接觸社會局、福利中心、安置機構的辦事員……他的文章成為遊民的衣食住行指南、社會議題的焦點,也成為紀錄片的題材。
作者誠實地描述自己如何從毒癮者成了流浪者,勇敢地直面不堪的過往;他體驗街頭上的社會議題,也寫出觀察街頭遭遇中,流動的生命所發出幽微的聲音和省思。那是解放的自我對話,精彩的敘述有自由、自主和尊嚴,令人低迴。
對追求效率的德國社會而言,作者生活的街頭,顯然並不通向尋常人的康莊大道,但他並未自我放逐,而是在踉蹌中站穩腳步,與生存奮戰,甚至努力拉住其他墜落得更快的人,積極奉獻、投入改善遊民生活的志業,讓光照到城市最黑暗的角落。
街頭有他的過去、未來,如今也有了更多夢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