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物價整體上漲 |
好快轉眼就到12月。
08/28 Clubhouse開講 |
還記得在投資社團po投資經驗,有人曾問:18歲怎麼有錢定期定額買投資型保單?4年後又加碼美元保單及定期定額基金扣款?
背後沒說的,是家裡經濟不上不下,可以有少許生活費,就讀公立高中的學費也付的出,有補單科數學,但因為補不起來,最後自己果斷放棄。
由於自己對未來感到迷惘,高中就開始零星打工(路邊攤洗碗、拍妹、補習班電話開發、便利商店店員、牛排店店員),大學學測考上南部大學沒去,重考的那一年,覺得自己對讀書實在沒興趣,跟人合股去夜市賣雞排,一年到了拆夥回校園,考上輔大及東吳進修部,未踏進校園立刻先去應徵校內工讀,不知道哪來的自信跟輔大文冠樓主管說:我會進輔大讀書,請錄用我!於是就此踏上社畜人生。
回想過去的人生,自己就是真正的小資族,連中產都沾不上邊,與今天的兩位講者相比,真真是遜色多了;其他兩位講者人生經驗較類似,富足的背景能有很好的發展,當然她們本身資質夠好,真的直上一個階級,令人羨慕。
現在就開始儲蓄,絕不拖延 -《漫步華爾街:10條投資金律》
搞清楚需要及想要,就會不太會不加思索就胡亂買東西,儲蓄是本,讓人生有底氣、有餘裕的本,不然怎麼存出一桶又一桶的100萬呢?更何況又這樣低薪。
大量閱讀。
同意講者Elise說的,閱讀,大量地閱讀,思考篩選正確資訊,安定自己的心,走上模糊地正確道路。
許多收入微薄的夫妻,最後得以富裕終老,關鍵就在於常識和合作無間 - 《富貴成雙》
雙人枕頭一本帳,無論家庭資產配置,或是家中事務,都需要雙方共同合作、互相配合,發揮1+1>2的威力,讓整體向上。
榮幸被邀請到Jet Lee的投資隨筆Clubhouse擔任講者,完成第一次體驗,謝謝所有講者的分享,一同渡過充實的下午。
出自《漫步華爾街:10條投資金律》 |
大學同學C是我羨慕的對象,出自大稻埕餅舖老店大家族的她其實不愁吃穿,大學畢業後,拿著大學實習期間的積蓄(新臺幣10萬元)以及家人資助(新臺幣10萬元),總計新臺幣20萬左右,辦了簽證,去了澳洲遊學。
而我早早地出了社會,開始了社畜人生,也結婚的早、生的早,於是逐漸地,聚會她們覺得我無趣,討論的,都是我對不上的遊學經驗以及生活的多采多姿。
今(2021)年突然發現,大學同學C的限時動態貼了買股資訊,內容大概是她想買觀光股,然後詢問爸爸能不能買,而爸爸不看好,但她不死心衝進去買,然後套住的狀態。
下列是我與大學同學C的對話:
其實我想説的是,看很多理財書不代表要買股玩短期,但我知道她聽不進去,就不提了。(婚後的她,沒多久有了身孕,而懷孕初期有出血狀況,便離職當了家庭主婦;老公職業是廚師,家庭每月收入不多,大約新臺幣3萬元左右,原租屋在娘家附近,每月租金新臺幣2.5萬元,後來舉家搬回娘家住)
希望有一天她理解,「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的硬道理,轉而改變投資策略,不然其實只是在玩左手換右手的遊戲而已。
06/12 指數化投資人-取暖線上場 |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特愛參與這種類似聊天的聚會,或主講群講自己的經驗,畢竟太高深的投資理論容易讓人無力參與,若主講者時不時吐出專有學術名詞更是令人腦袋發昏。
這場衝著FC師傅,讓我搶走L的iPad註冊Clubhouse(感謝J大的推薦碼),想聽聽FC師傅的新開示(合掌)。
很有感觸,自2017年開始投入後,目前投資已上軌道,有固定的執行標的及最終目標,所有表單及記錄都以Google試算表處理,每月記錄或想看時,點開即能瀏覽記錄,其實這條路很漫長、很無趣。
不過生活才是重點,好好上班、存錢,處理小娃;尤其現在疫情下,每天整理家務、煮三餐及處理公務讓我可利用的時間更破碎,時常覺得不是剛煮完吃完洗完,沒多久又要煮食(抓頭)。
印象最深的是,講者及提問人都不約而同問起另一半(或家人)該如何說服?
這題要從為了買房開始盤點總資產說起,有表單,有規劃,自然較能說服L,不過也因買房,我倆資產基本整合了,相信我,1+1>2不假,成長的速度會讓倆人更同心協力,在聽的當下,L也在旁ㄧ起聆聽著。
願大家ㄧ路同行,奔著目標去。
主講群: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Jet Lee的投資隨筆、竹軒的理財筆記、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按年紀排序,請至FB搜尋)
今天上午不知道股市在漲什麼,ㄧ見到平均獲利大約10%就賣掉...
橫豎今年寶成配息也不好,台股本來就佔總資產約4-5%,現下降至2%,再來好好思考是否全數投入複委託(反正也沒褲子撿)。
也許會等L的年中一起丟進複委託...
《上班族不買房 過富裕人生:10個忠告重新思考房子與人生新關係》書籍封面 |
入住新房至今已9個月餘,看著看著,就如同本書副標題所言,總讓人不斷地回想2020年買房的過程。
無論是買房自住,還是投資不動產,都可以說是一種投資。投資是自己的責任,必須好好檢視自己和家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真思考此時此刻是不是應該買房子?
本書雖推薦房屋以租代買,但也別忘了,作者本人擁有8間房產,也極力推薦購屋來投資而非自住,故是以本書來思考當初購屋決定是否合適自己,沒有定論。
買房子是每個人ㄧ生中最大的一筆消費,影響深遠,如果說買房子的方式會影響你ㄧ生的幸福,我想一點也不為過。
結婚前至2020年,L家都是向親戚租屋,與公婆同住,每月整層住家3房1廳1衛租金1萬元,位在三重,自己維護房屋,水電自付(真的便宜)。
2020年底親戚通知我們想將房屋收回,轉給女兒女婿入住,我與L共同盤點現有資產及資源,想了幾個解決方式,卻解決不了祖先牌位問題,最終還是決定買房。
上班族買屋自住的風險:1)無法掌控未來的風險。2)買了之後才發現的隱形費用。3)喪失各種人生機會。4)失去增加收入的籌碼。5)失去投資的本錢。
看了幾間房公婆都不滿意。公婆遂決定分家,把購入42年從未裝修整理的房屋賣給我們(中間幾經波折,L都一肩扛起溝通責任),L拿婚前積蓄當頭期,買入後才有裝修費可用,不必變賣投資中的資產。
行無餘力就無法投資:1)房貸導致可支配所得減少而無法投資。2)金融機構同意還款比例30%有多危險。3)投資不動產要在經濟泡沫破滅前。
同時間因分家、股市狂奔及以往資金累積,導致資產急遽增長,雖選了30年房貸,每月還款利率大約1.28%,僅佔每月薪資14%,亦已可清償全數債務,我們決定照舊,繼續讓資產在長且溼滑的雪道裏翻滾。
如果本書能夠讓讀者在閱讀後,自行分析購買自用住宅是否會讓自己的經濟和工作發生出乎意料的變化,然後判斷自己是不是應該買房自住,因此讓大家的人生更加完美,實屬萬幸。
今(04/24)上綠角的「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課程,有人詢問房價太高,買房便無法投資問題,綠角也回應對自住以外的不動產投資並不認同,因其類似個股投資,無法有效分散,會拖累資產;「習慣致富」前幾頁則拚命敘述投資房地產的好。
老實說,再重選一次應該還是會買房自住,對我們有利條件太多,入住後愈來愈滿意,一家感情融洽,很是幸福。
所以該怎麼做,其實取決於自己想清楚就好,買與不買都有人論述,網路文章多的是,就不贅述了。